○ 标准的服务流程 ○ 高品质课堂教学 ○ 特色现场教学
红旗渠建设从修建各种小水利工程着手
提起林州,外省人也许不熟悉,河南人却会条件反射一般想起红旗渠。这一条“人工天河”,引来了漳河水,灌溉了农田,也浇灌了林州人的心田。时至今日,红旗渠早已不只是那个“引漳入林”的水利工程,它成为林州的“胎记”,林州人的冠冕,就连林州市的政府网站都叫红旗渠网。还有红旗渠的香烟,红旗渠的白酒,甚至红旗渠学院,不一而足。
红旗渠,就像“灵珠”附体一般,彻底“升华”了林州人的精神。红旗渠之前,还有很多水利工程。概红旗渠比林州更为全国人民所知,而这一切,还要从六十多年前那个叫杨贵的年轻人说起。缺水,老百姓常年累月不洗衣服不洗脸,只有婚丧嫁娶逢年节时,才舍得舀上一瓢水,全家洗个脸好见人,洗完的水还要澄清,再用一次,然后才拿去喂牲口喝。林县的姑娘嫁人,不图你家有钱有地,就图你家有水洗脸。
缺水,卫生条件就差,致使各种地方病、传染病时有发生,人民苦不堪言。直到今天,林州仍然是中国食管癌的高发地区,这跟当地的饮水饮食习惯大有关系。杨贵上任以后,深感林县人民用水之难,心想当年兵荒马乱也就罢了,如今全国都在大搞社会主义建设,难道共产党人还要看着林县人民受这缺水之苦吗?还要看着老百姓家家户户去向龙王庙磕头祈雨吗?
杨贵想到哪干到哪,从上任开始,就着手修建各种小水利工程。
其实在1949年之后,林县就已经开始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。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介绍说其实在1955年,全县更是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蓄水池,这些蓄水池可以在雨季里储存雨水,到枯水期用以灌溉,与之配套的还有一定里程的凹槽和暗渠,使雨水可以尽量多地流进蓄水池中。
1955年冬到1956年9月,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又领导组织修建了淇河河畔的淇河渠,使之成为林县南部重要的引水工程。在这些工作中,杨贵积累了经验,增强了信心,他心中也已盘算起了更大更多的水利计划,并向上级作了汇报,也得到了肯定。
这次会议,让全县的党员干部动员起来,带动全县人民开启了大兴水利、“愚公移山”的伟大事业。通过这些中小型水利建设,林县人尝到了甜头,也练出了胆量,摩拳擦掌,准备更大的建设。杨贵就是这么实在,直到晚年,他仍是简简单单地说,“就是要实事求是的为群众办实事。”
红旗渠如今已成为赫赫有名的水利工程和精神符号,但从杨贵和林县人民的工作历程看来,它的修建不是拍脑门的决定,与同时期“大跃进”中的浮夸工程更有霄壤之别,它是林县人民,在几年水利工程的实践中摸爬滚打,逐渐趟出来金光大道。
红旗渠精神,也不仅仅是一往无前,安排河山的蛮劲,它更涉及许多细致入微的施工和管理工作,后勤保障、用水分配等等经济问题。